长刺溞

Daphnia longispina   Muller
   

  27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雌性特征 体长1.20 - 3.11毫米。体呈长卵形,比同属上述的几种更为侧扁。黄,红、棕、浅绿或深灰色。半透明或全透明。壳瓣背侧的脊棱不伸展到头部(图75B).背腹两缘弧曲度大致均称。壳刺大多较长。壳纹与蚤状溞的相似而较粗。
头部形状变化很大,一般比蚤状溞的高,其长度可达体长的30%左右。无头盔。壳弧发达,后端弯曲成一钝角。吻长而颇尖,稍微向后弯曲。复眼靠近头顶,大小因个体不同而稍有差异。单眼很小,总有清晰的色素。第一触角短,嗅毛末端不超过吻尖。角丘较长而略平坦。第二触角较短,向后伸展时,游泳刚毛末端远离壳刺基部。
后腹部(图75c)向后逐渐趋窄。沿肛门的背侧不象蚤状溞那样微凸,反而稍内凹或近乎平直。肛刺通常为9-15个,偶而也可多达20个。愈近尾爪的肛刺愈大。尾爪细长,有时外方有2个缺刻,凹面无栉刺列,仅列生一长行细小的刚毛,这行刚毛自爪基开始直达末端,有时会因中间隔裂而分为三短列。腹突4个。一般均无细毛,间或有十分稀疏的细毛,前三个发达,最后一个退化。第一个显然比第二个长。这两个腹突基部不全分离,都指向前方。
卵鞍(图75D)形状与蚤状溞的相似,但较长。
雄性特征 体长1.00-1.78毫米。长椭圆形。背缘平直,腹缘内凹。壳刺特别长,斜指背方。头顶圆而凸起。头后半部背侧弓起,使头部斜向前方。复眼很大,充满头的前半部。吻短而钝。第一触角(图75F)稍微弯曲,各部位粗细大致相同。靠近末端的前侧有一根细小的触毛,末背角有一根稍长的刚毛,末腹角有一束嗅毛,约9根。前者比后者略长。第一胸肢有钩和长鞭毛。
后腹部较狭,背缘微凹,肛刺7-8个。腹突退化,约三个,无细毛。输精管开孔于尾爪之间。
本种雄体虽与蚤状溞的相似,但本种的壳瓣狭长;头顶凸起;壳刺长;第一触角末背角的刚毛短;腹突多;尾爪无栉刺。

生物学

生态 习居于澄清的小型水域中,也常出现于湖泊、水库与江河中。除淡水外,并分布于咸淡水湖泊。
生殖周期随水域环境因子不同而变化。在小型水域中为多周期生殖。在大型水域的沿岸区为单周期生殖。夏季进行两性生殖,种群在三,四月开始出现,十月、十一月消失。在敞水区则为单周期(两性生殖在秋季)或双周期(两性生殖在晚春和秋季)生殖,种群终年可见。根据作者的研究:在江苏太湖本种每年进行两次两性生殖,雄溞先后在四月以及十月或十一月出现。但在我国东北,第一次两性生殖的雄溞却在六月间出现。夏卵每胎数量不多,通常为12 -16个,有时达到30个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普通分布,尤其在北半球。

国内分布

地理分布 我国福建、台湾,江苏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山东、河北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云南、内蒙、山西、甘肃、青海、西藏和新疆;

分类讨论

变异类型 地方宗很多,在我国还未曾有人详细研究过。各地方宗的季节变异虽然都不显著,终年无头盔,但体型、头形、复眼大小以及壳刺长短等互不相同。常见的有下列几个不同的地方宗:
(1)沿岸型长刺溞Daphnia longispina formaa litoralis Sars(图75G)
体大。壳瓣腹缘比背缘弯曲。壳刺颇长,为体长的1/4-1/2,着生于身体纵轴末端的背方,通常稍稍曲向背方。壳纹很清晰。头部腹侧平直或微凹。
(2)玫瑰型长刺溞Daphnia longispina forrna rosea Sars(图75H)体大。壳瓣与壳刺颇似沿岸型长刺溞。壳纹尚清晰。头部小,其长仅为体长的1/4。头部腹侧平直或微凹。体色大多红似玫瑰花。
(5)凹面型长刺溞Daphnia longispina forma cavifrorts Sars(图75i)体小。头部腹侧颇似凹鼻型蚤状溞,向内深凹。其余与玫瑰型长刺溞相似。
(4)尾刺型长刺溞Daphnia longispina forma caudata Sars(图75J)
体大。壳瓣腹缘比背缘弯曲。壳刺很长,超过体长的一半; 自身体纵轴的末端发出,曲向腹侧。壳纹粗,不很清晰。头部腹侧显著内凹。复眼很小。尾刚毛特别粗短。